当前位置:首页 > 报告体会 > 读后感

《讲给学生听的故事》读后感

时间:2022-07-19 12:05:42 收藏本文
《讲给学生听的故事》读后感

《讲给学生听的故事》读后感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讲给学生听的故事》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当今社会的众多学子,看似聪明伶俐,但大多缺少成人成才至关重要的良好心理素质。因此,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提升到班主任工作的重要环节。班主任应采用多种方式消除学子的愚痴,唤醒学子的觉悟,升华其理性,使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成为真正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为此,就要有意识地将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渗透于日常教育的各个环节之中,从而达到优化学子心理的目的。

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更多地接受教师所给予的道德精神的滋养?那就应做到“以不倦之意须迟久之功”,即教师应以持之以恒的教育态度,具备相当的教育技巧与教育机智,长久时日才能有所成就。我想前者大多数班主任都能做到,可后者……班会课、午会课大多班主任对一针见血、直入主题式的.说教乐此不疲,而长期的说教已成为学生最为反感的教育方式,恰巧最近买了一本书《讲给学生听的故事》,现就“故事”二字,我有几点思考:

其一,中国人骨子里的“故事情结”。“总有一些瞬间,让人回味;总有一些经典,让人感触。选择了瞬间,便意味着选择了智慧;选择了经典,便意味着选择了永恒。”故事本身“形散而神不散”,它通过一串串符号的对接,寄寓着人们对生命的理性思考。班主任给学生讲故事,追求的是用人去感染人,用事件去引导事件;学生聆听故事,收获的是一点一滴中对自我与社会的反思。我讲故事,你听你感,有时候,教育可以如此简单。

其二,能意会就别言传。条条大道理,不如区区小故事。孩子的身心特点,决定了故事成为一种更容易被接受的教育形式。当学生不能和同学友好相处时,班主任不妨教给学生如何去“换位思考”;当学生厌学时,班主任不妨告诫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当学生生气时,班主任不妨传授学生“不生气的秘诀” ……班主任在面对纷繁复杂的教育情景时,如若能巧妙地让故事说话,使学生在聆听中感触,或许会有另一番收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学习的过程,是理性顿悟的过程,灵性升华的过程,是心灵舒展、视野敞亮的过程。它们释放身心,造就好的人品。开智启蒙,寓德于教。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是智慧的渊源,也是求知治学的先导。因此,“以不倦之意须迟久之功”,就让我们每一位班主任都成为这具有“不倦之意”者,用故事为自己的教育注入活力吧!

《《讲给学生听的故事》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