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喊》读后感12篇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呐喊》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呐喊》读后感1《呐喊》《彷徨》是我特别喜欢两部文学作品。
鲁迅在《呐喊》的“自序”中写到,他曾问办《新青年》的朋友:“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那人答道:“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鲁迅说,他确实有着确信想要唤起中国当时沉睡在黑暗中的国民,于是他于1918发表了中国第一部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随后又发表了十余篇,组成了《呐喊》,在1924到1925年期间又发表了小说集《彷徨》,这两部也成为了中国现代白话文小说的奠基之作和经典之作,拥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
作为当今研究鲁迅先生小说的学者,我们就在思考,鲁迅是以怎样的确信来完成这个唤起中国百姓思想的目标?他凭什么有能力认为认为他的文章可以有这“毁坏铁屋的希望”?在我看来,这要归功于他对小说故事叙述的全新开创。
鲁迅曾经说过:“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鲁迅对于小说的全新创造热情,才带给我们当今中国国民不一样的文学体验 ……此处隐藏17276个字……想内涵。他曾用忧愤深广行容呐喊的文章基调,我通过与其他文章的对比,感到鲁迅的是要更深刻更深沉些,震人心魄又引人入胜,读之使人欲罢不能。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作者通过狂人的叙述,揭露了中国社会几千年的文明史,实质上是一部吃人的历史;披着“仁义道德”外衣的封建家庭制度和礼教,其本质是吃人。作者描写狂人的多疑敏感、妄想,都有病态特征。狂人对封建势力作得象征性描绘,将写实的手法和象征的手法结合得天衣无缝。文章的语言读起来有点乱,但实质是表达被压迫 人民的心声,然后成功的塑造了一个似狂人的象征对社会批判的一个形象。
《孔乙己》塑造了一个封建社会中没落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穷困、潦倒、迂腐、麻木的孔乙己,在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摧残下终被封建社会所吞噬,抨击了国民精神的麻木和社会对苦难者的漠视,同时对腐朽的封建科举制度进行了谴责。通过“我”的叙述来塑造人物,显得真实可信,栩栩如生。我认为从那句“窃书不能算偷”,完全展露了旧时代知识分子的那种愚钝和清高的自欺欺人的形象。
《药》是写了革命者不被理解的牺牲了,而人民又愚昧地用革命者的鲜血做人血馒头医治痨病,发人深省地剖析革命的失败原因。用“华”“夏”这两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姓氏作为流血者和吃血者的代称,其强烈深远的意蕴极为丰富深长。全文没有明写革命者,通过写出旁观者的反应和一些人的不觉悟,更将悲壮的气氛成功渲染,最后更用坟头比喻祝寿的馒头,使人深思,文章格调阴沉,读来震撼人心。
呐喊中最使我启发的是以上的几篇,但其他的文章也是同样的深沉,使人警醒,鲁迅的文笔幽默而讽刺,披露了当时黑暗的社会,愤怒中的指责只是希望麻木的人民能醒觉,而尖锐有力的文字是希望沉睡的中国苏醒,焕发中华雄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