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读后感13篇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将相和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将相和读后感1今天,我学习了《将相和》这篇课文,当我读完这篇课文时,便深深的被文章里的人物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敌的斗争精神。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所感动。因此我决定要去做一个顾全大局,识大体的人。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三个故事,分别是:“完璧归赵”、“渑池相会”、“负荆请罪”。其中,使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负荆请罪”。它主要讲了蔺相如在渑池相会上立了大功,赵王封他为上卿,比廉颇的职位高,廉颇十分的不服气,因此经常与蔺相如作对。蔺相如不仅不计较,还再三谦让廉颇,使廉颇觉得惭愧不已。便背上荆条向蔺相如请罪。从此,他们俩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故事中廉颇以小人之心对待蔺相如,蔺相如却以国家利益为重,因为他知道,如果他们俩闹不和,秦国必然会来攻打赵国,正因为蔺相如不计较廉颇对他的羞辱,甚至还把廉颇当成朋友,最后终于使廉颇认识到错误,并与蔺相如一起齐心协力保卫赵国。由此可见将相和睦相处对国家安危至关重要。
这篇文章使我懂得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团结就是力量。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只要齐心协力,就能把事情做得更好。在平时生活中,对于“团结”,我可是有着深刻的体会。
今年暑假,我有幸参加了秦皇岛夏令营活动。活动中教练 ……此处隐藏8551个字……实是紧密相连的,环环相扣,采用前因为后果的形式来写的。文中刻画了蔺相如不畏强暴、勇敢机智的形象,表现了廉颇知错就改、敢于承认错误的品质,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我读了开头后觉得很是好奇,为什么要以最强大的秦国常常进攻别的弱小的国家为开头呢?难道要写秦国欺负别的国家?不对!这题目可是“将相和”,依我看应该是将军和宰相发生了矛盾后又和好才对。我接着读,读到蔺相如想办法那一段,我心想:咦,这个蔺相如只想这么一会怎么就能想出好办法呢?肯定是应付,甚至还可能投靠秦王呢。接着我看到了蔺相如的机智,他见形式就知道了秦王没有诚意。于是他故意说璧有点小毛病,好把璧拿回来。如果说是交付十五座城池,秦王肯定不交璧的,也不交城,由此知道他的机智,有先见之明。蔺相如从被动到主动那一段,我看出蔺相如不畏强暴并勇敢——在秦国王宫里都敢逼秦王听他的。我读后都不敢相信,蔺相如在最强的国家的王宫里,竟然能占据主动而让秦王变为被动。我都感到不可思议,他是怎样做到的?没有那样的勇气是不行的,如果秦王不怕,那生命将会受到威胁。我从“大大方方”一词中看出了蔺相如并不怕秦王,因为已经占据主动,连秦王也只能客客气气的把他送回赵国。
秦王想报复赵王,以“渑池相会”来侮辱他,但蔺相如以性命相博,挣回了一口气,由此看出他以国家利益为重,愿拼死保卫国家利益。因此被封上卿,可廉颇不愿意了,说蔺相如的`官职不应该比自己高。由此我看出了廉颇的小肚鸡肠,同样官职,只是所处的位置不同,就要给同朝大臣下不了台。但他负荆请罪后,我就改变了对他的看法,他原来是知错就改,和蔺相如一样是个识大体,顾大局的人。
读完《将相和》后我既为文中两位人物的智慧与勇敢而折服,又被作者这种细致的描写所感染,简直是受益匪浅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