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报告体会 > 读后感

乡土中国读后感8篇

时间:2023-04-22 00:09:00 收藏本文
乡土中国读后感8篇

乡土中国读后感8篇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乡土中国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乡土中国读后感1

中国,飞速发育中的古老国度,传统与现代在交融,青铜与碳纤在碰撞,道德这个东道主也在与远道而来的制度相互切磋。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不断推陈出新,但骨子里还是有永远不会褪去的东西——乡土。中央电视台有一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创造了中国电视剧都难以企及的收视狂潮,其中除了美食的诱惑,更多的,是庞大的外出人口对家的味道的怀念,家在舌尖上,家在被褥间,家在笔墨里,正如费孝通老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的前言中写道:“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里提炼出的一些概念,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据费孝通先生所言,中国国家结构的基层便是乡土,构成这个国家的最下一层维系纽带,正是乡土性,乡既不是特指乡下,土也非土头土脑,而是一种情感,一种牵连,是人与土地有着关于生死存亡的不可分割的联系,重土思安,故土难离。中国在传统上是一个漫长历史的农业国家,几千年来,家乡的土地对中国人来说就是饭碗,就是生存,游子在外,飘零无根,终归要站在家的土地上,挥起锄把,才算务了本业。长久下来,土地对人的影响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全面,渐渐地流入到中国人的血液中和骨髓 ……此处隐藏17884个字……”正是最好的写照,每一个大的目标都是从自我出发,就是必须先管理好自己才有后面的程序。当然,这种“私”是相对的,因为我们“私”某种程度上是为了公。正是因为这种差序格局形成的关系网络使我们对每个网上结点都有不同的权利义务。所以,某人可以指责他人xx,而如果是他父亲,缄口不言亦不会受到谴责。这就是维系乡土社会的道德标准。

时代在不断地进步发展,改革开放三十年,引进市场经济体制,外国大量社会思潮的涌入冲击着我们这个“土”社会。社会由血缘的连接向由地缘连接转化。那个熟悉的社会已离我们越来越远。造成这一影响的因素很多,拿教育来说,在农村,上小学大家也许还在一个村里或镇上,随着学历的升高,大家便开始分化,各奔东西,现在大学的学生很多都来自五湖四海,而这样长久的“隔离”必然使以前所熟悉的人不再熟悉。没认真读书的年轻人也会去读个技校学点手艺,走出大山也就在城市扎根了。偶尔回家也就是见见父母和较好的友人,对其成长环境也开始陌生起来。在我的家乡,我仔细观察过,没有几个同龄人还会务农,粮食的市场被国家垄断,务农几乎无利可图,更别说抚育子女了,就连父辈这一代也不能只靠种地为生了。而城市资本的运行所形成的社会吸引力使大多数青壮年劳动力走入城市谋生。留守家中的也做起了小生意帮补家用……社会已不再是那个社会,由此所造成的社会结构也逐渐在改变,传统格局的打破必然需要新的力量来组建。但是这种力量更多的不是靠外在的压力,而是社会内在自身的调整,国家权力只是在社会不能自己解决的问题上充当调解员。社会是有活力的,有内部自我调整机制的,而这也需要个人、社会和国家的良好互动。

只有充分了解了我们这个社会的本质和社会的运作才能有效地融入社会,而知识的欠缺使我不能再进一步深入发挥,就此搁笔吧。

《乡土中国读后感8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