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报告体会 > 观后感

《掬水月在手》观后感

时间:2021-10-18 02:52:31 收藏本文
《掬水月在手》观后感

《掬水月在手》观后感

当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观后感吧。千万不能认为观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掬水月在手》观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掬水月在手》观后感1

海德格尔有言:“人充满劳绩,却要诗意地栖居”。生而为人,穷极一生不过是要注定在孤独中踽踽前行。而此时、此生、此地的我们,不要忘记在寻找六便士的同时,也要昂首望一望充满诗意的月亮。

所谓诗意,其实来自于生活。它可以是寒塘上惊起的一片鹤影,是秋雨后独立的几株残残荷,是两盏浊酒后的惆怅,是一轮皓月下的忧思。它源于生活,是一切“世法”的总和。杨绛先生曾说:“要用生活所感去读书,”是也,书中自有诗意,需要我们用生活为其解注。宋代大文豪苏轼有感:无竹使人俗,无肉使人瘦。真正的诗意正在于此,它或许并不艰深晦涩,但它必定发自于生活。

有诗意,便是为了更从容的生活。太多的世人都是孤独寒冷的,我们走在各自布满荆棘迷雾的道路上,虽不是人人都为“风刀霜剑”所苦,却也难免有“秋风秋雨愁煞人”之感。当我们在参差的人生苦难中百转千回而不得出路时,总可寻求诗意,聊以慰籍心中的郁结。回望历史,陋室中“惟吾德馨”的宣言犹在,伴着玄都观里桃千树的再次盛开,沙湖道上的那个身影在雨中徐行,望着山头斜照携着料峭春风来此相迎。

回视当下,叶嘉莹把“爱别离”的苦难拉平,用“ ……此处隐藏238个字……>

叶嘉莹先生出生于1924年军阀混战的时候,这个时候便会觉得生命异常宝贵,家乡异常遥远,所以她写的诗大多都是关于家乡的。叶嘉莹是不幸的,但她又是幸运的。

叶嘉莹的母亲在她18岁的时候就去世了,因为去天津做手术的时候,伤口感染。叶嘉莹是十分后悔没有陪母亲一起到天津看病,没有见她最后一面,她哭过,她后悔过,她也遗憾过。但最后还是抛开这些痛苦,笑对生活,这就是弱德,她承受住了了痛苦,选择了坚持,不会被痛苦所阻挠。

叶嘉莹长大以后做的是老师的工作,教诗词,叶嘉莹讲课十分害羞,但却无碍于她对文学的喜爱和的诗词的深入见解,几乎所有的同学都很自豪成为她的学生,她的课让大家都受益终身;先生对诗词和诗人也有自己的看法,她的诗被同学们说特别像杜甫,同时,她阅读李商隐的诗词,觉得无可奈何,可见他的文学造诣十分的深刻,尽全力负起了自己的责任,这就是弱德!

叶嘉莹的不幸体现在:她的女儿,女婿在一次自驾游之中,出车祸去世,这对于一个正常人来说都会是晴天霹雳,对于叶嘉莹来说也一样如此。但他以自己的方式把这些痛苦都平淡化了,把快乐和痛苦都扯平了。对于女儿女婿的死,她也没有绝望,你自己的方式生活的美,活得更精彩,也许这也是诗词的作用吧,诗词帮她渡过难关,让她以弱德为操守,承受痛苦,活得更棒!

叶嘉莹在11岁时,他的祖父对她说自己是蒙古族人,所以叶嘉莹就非常想找到叶赫水这条河流,于是在精英大学的帮助下夜餐饮与形容一起来到了叶赫水,但叶赫那拉部落的旧址已不在十分陡峭的山坡上,年迈的叶嘉莹还是要站在坡上那也不存在的部落,她不忘初心,寻着故土,这就是弱德!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跟随着叶嘉莹穿透现实体现存在,寻找诗词最美的模样,感受弱德之美。

《《掬水月在手》观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