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1教学内容:第26~28页的例3、例4、“练一练”、“练习五”的第1~5题。
目标预设:
1、理解公因数的含义,掌握求两个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2、经历“猜测——验证”的数学学习过程,感受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培养抽象思维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3、感受数学的奇妙,培养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理解公因数的含义,掌握求两个数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课程实施:
一、自主构建公因数意义
1、出示边长6厘米、边长4厘米的小正方形个若干以及一个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
猜一猜:你觉得哪一种正方形可以将这个正方形铺满。
2、组织学生同桌合作,摆放小正方形,
教师要帮助学有困难的小组完成活动任务。
3、交流: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纸可以正好铺满这个长方形。
为什么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正好铺满这个长方形?
结合刚才的操作活动体验,学生明白:因为12÷6=2(竖排放2行),18÷6=3(横排放 ……此处隐藏11217个字……际问题,沟通数学概念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在学生充分理解区分了“因数”、“公因数”、“最大公因数”三个概念之后,提出问题:“一根彩带长16分米,如果要截成小段来装饰包装盒,要求每段一样长且剪完没有剩余,每段可以是几分米?(选整分米数)”学生想到:这是个用因数的知识解决的问题,求每段可以是几分米,也就是求16的因数。这时,引导学生改编成一个用公因数来解决的问题,学生首先想到了
少需要两个数据,于是有的学生想到可以改编成:“两条彩带,一条16分米,一条12分米。把它们截成同样长的小段且没有剩余,每段可以是几分米?(选整分米数)”这样的问题。在学生思考的过程,既是在进一步理解概念的意义,又找到了“公因数”、“最大公因数”概念的现实意义,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
一节课下来,我发现学生是最棒的!在不断地实践探索中,他们的认识不断提升,我仿佛听得到他们思维拔节的声音。
当然,仔细琢磨,这节课还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如:
1、在三次操作之后,找正方形边长与长方形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环节,有的孩子不能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去思考,还停留在操作上,这就说明作为老师,在这两个环节之间没有为孩子搭建起合适的桥梁,没有帮孩子找到一个好的思维支点。
2、因为操作感知时间较长,在本节课的第二个知识目标——找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环节就没有充分的时间将孩子的各种方法展开交流,也是个小小的遗憾。
带着原有的思考我们做了如上尝试,然而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个人业务素养也有待提高,所以没有做到面面俱到。好在一节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思考的终止,我又带着实践中的新问题上路了。期待着思考的路上,能得到更多领导、同行们的指点与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