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分数应用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百分数应用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百分数应用教学反思1本节课是在学生学过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问题基础上教学的。这种问题实际上还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问题,只是有一个条件题目中没有直接给出,需要根据题里的条件先算出来。解答求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问题,可以加深学生对百分数的认识,提高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成功之处:
1、重视解题策略的培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教材中画出线段图直观表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同时呈现了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一是先求出实际比原计划增加的公顷数,即14—12=2(公顷);再求出增加的公顷数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即2÷12≈16。7%。二是先求出实际造林的'公顷数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再把原计划造林的公顷数看作单位“1”或100%。用实际造林的公顷数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减去100%,就是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增加了百分之几。通过两种方法的教学对比,使学生明确解答求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问题的不同解题思路,同时应用线段图加强学生图形结合进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重视题目的变式,训练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例2的问题后进行变式训练,再让学生解答“原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百分之几?”。为防止负迁移,可以提出问题:能不能说原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百分之几的含义是什么?在这里是谁和谁比?使学生明确这道题实际求的是原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的公顷数占实际的百分之几,列式为(14—12)÷14≈14。3%。或者先求出原计划造林是实际的百分之几:12÷14≈85。7%,再把实际造林的公顷数看作“1”,求出原计划造林比实际少百分之几:100%—85。7%=14。3%。通过变式练习,即开拓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又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不足之处:
学生对于(14—12)÷14≈14。3%这个算式习惯上用等于号,而不是用约等号。
百分数应用教学反思2有关“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利息)”的教学内容,在生活中是个很熟悉的问题数学问题,但从调查学生对银行储蓄的经历时,我班只有一个女同学表示她平时会将自己零花钱存在一张卡(银行卡),我便让她来介绍她是怎么进行存钱的,该同学表示她存钱是要以后上大学用的。
师:计划未来,储备未来,将暂时不用的钱存入银行是一种理财方式。
师:那储蓄罐也可以存钱吧,它与银行的区别是什么?
生:较多的钱可以放在银行里,而储蓄罐(容量)有限;存银行有利息取,而储蓄罐没有。
师:原来同学们考虑得蛮细心的。那你们能说一说对于银行储蓄你了解多少?
自评:生成学生对话,引出什么是储蓄,储蓄的好处以及说明本金、利息、利率、利息税、税后利息等与储蓄有关的专有名词的意思。在了解的过程中,学生能隐约感知到利息与本金、利率、时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紧接着我又抛出本课问题:假设你们每人手上各有400元,将它存入银行,怎样才能获得更多的利息?相比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更具思考性。学生根据课本提供的.几个利率,分别计算按定期存五年、定期存三年、定期存一年所获得的利息分别为400×2.52%×1=10.08(元),400×3.6952%×3=44.28(元),400×4.14%×5=82.8(元),
学生一下子看出,定期时间长,利率比较高,利息也比较多。我没有满足于此,我继续抛出一个问题。同样400元,如果我想存五年(整存整取),有几种方式,所获得的利息又是多少?学生通过尝试计算研究发现:可以采取一年一年存,利息是10.08×5=50.4(元);也可以采取先定期存三年,再一年一年存,利息是44.28+10.08×2=64.84(元);第三种就是直接定期存五年,利息是82.8元;可见第三种方案获得的利息比较多。
计算过程中,有个同学将表格提供的利率(百分数)误认为是一个,算式书写为400×4.14×5=8280(元),结果结果比实际利息扩大100倍,远远超出本金。大家开玩笑地跟这位同学说:希望你快快长大工作,开银行,我们都把钱存在你的银行里。轻松的玩笑让同学们都不敢再疏忽大意了。
之后我们还折算了一下这部分利息应该纳多少税、扣除税收我们实际得到的是多少?学生俨然是一个理财专家,算得可认真了。
在这样的学习活动,学生不再是一个单纯地只会用利息公式进行计算的人,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一个学会乐意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探索者,教学,也只有把学生放在一个参与者、思考着、探索者的位置上,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得到提高。
百分数应用教学反思3今天,我教学了百分数的应用第一课时: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这种类型的题目貌似简单,其实里面包含很多知识细节,如不注意就会让学生吃了夹生饭。会产生很多不良后果。课后,我对这一课的教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一、优点
1、大胆放手,让学生充分参与到知识获得的过程中去。
本节课一开始我就出示题目条件:盒子里有45立方厘米的水结成冰后,冰的体积约为50立方厘米。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答,看那个小组提出的问题最多。这样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勾起了学生的竞争意识、鼓起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开阔了学生思路、训练了学生的灵活性、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
2、放得出去,收得回来。小组汇报时,教师重点把学生提出的,冰的体积比原来水的体积约增加了百分之几?突出出来。把学生那脱缰的思维拉回到本节重点内容上来。
3、学生研究、突出重点。重点问题重点研究,学生再分组研究这个问题的解法,各抒己见,各显神通。这样可以使学生思维十分活跃,又可以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体现集体力量的强大性。
4、教师精讲、画龙点睛、突破难点。通过学生的研究、汇报,教师充分肯定了学生的研究成果后,再重点强调:冰的体积比原来水的体积约增加了百分之几?是求冰的体积比水的体积多水的体积的百分之几?数量关系是:冰的体积比水的体积多的体积数÷水的体积=冰的体积比原来水的体积约增加了百分之几。这样就使学生在众多纷杂的关系方法中理出了一个清晰的'解题思路。
二、不足
1、由于这是新学期第一课,个别学生精力不集中,教师没有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吸引这几位同学的注意力,致使这几名学生的学习效果不是很好。
2、本节课有点虎头蛇尾,开始轰轰烈烈,形式多样,学生充分参与,可是到后来,我组织的练习形式,题目比较少,学生 ……此处隐藏8897个字……几”,有的学生说先调查一下班级中同学们参加兴趣小组的人数,再算一算参加兴趣小组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有的说统计一下班里有多少同学家中有养牛,算一算养牛的家庭占全班家庭总数的百分之几,也有的说统计一下我班的独生子女数,算一算班中家庭做生意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确实体现了当数学与生活相结合时,它必将焕发生命的活力,学生也将真正享受数学带来的快乐。
百分数应用教学反思13本节课在教学时,总体感觉很顺畅,学生思维活跃
1、本课从实际生活情景引入,让学生产生疑问,从而引出百分数。
课开始,设计了一个网上竞答:李斯同学答25题,对22题;张良同学答20题,对18题;刘清同学答50题,对46题,你觉得那位同学可以参加下一轮的比赛呢?学生开始了积极思考,说出了以下几种结果:“刘清,因为他答对的最多。”“张良,他答错的最少”“我比较正确率”。在学生否定了第一第二位同学的回答之后,我再和大家一起讨论第三位同学汇报的结果,自然引出如何比较正确率,转化为分母为100的分数的比较,在将这些分数改写成百分数的形式,学生在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了百分数的含义。
2、通过课前收集百分数信息,课上汇报,主动去理解百分数的含义。
百分数的含义只有一句话,如果老师教给学生只要几分钟,但真正理解它还需要下翻功夫。因此,我想教给他们不如让他们自己来理解领悟。学生收集了很多信息,如“羊毛 70%”,“橙汁含量〉10%”等等,让他们说出含义之后再问学生,到底什么叫百分数?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自己总结,印象深刻,理解透彻。
3、数学《百分数的应用》教学反思
这学期,我担任小学六年级数学。对我来说,这是一个挑战。如何让他们更有兴致,再提高,是我考虑的主要问题。因此教学设计,是在新课程标准理念指导下,根据本班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设计的。从实施情况来看,整堂课学生情绪高涨、兴趣盎然。在教学中,我一改往日应用题教学的枯燥、抽象之面貌,而是借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实际,有效地理解了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实用价值。
1、改变应用题的表述形式,丰富信息的呈现方式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在教学过程中,出示例题、习题时,呈现形式应力求多样、活泼,让学生多种感官一起参与,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对数学的兴趣。本课的教学中,学生在讲到生活中的百分率时,有与自己日常生活相关的正确率、优秀率、出勤率、投篮的命准率、本班级期中考试的及格率等。所以我抓住时机指名学生口述教师板书:达标率=达标学生人数÷学生总数×100%;及格率= 及格人数÷全班人数×100%;树苗的成活率、发芽率、出勤率……。从而引入“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即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又让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学习的实际需要,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更好地为下一环节的自主探索、主动发展作好充分的准备。
2、突出数学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要让学生能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本课的设计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例题从学生的游戏中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自己的探究,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又能运用掌握的知识去研究解决生活的其它数学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同时,例题的教学注重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3、创设民主氛围,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民主、自由、开放的学习氛围是学生主动参与、敢于发表自己独特见解的前提条件。在本课的“请你选择感兴趣的百分数尝试编一个百分数应用题”中,学生卸下了书本应用题,大胆设想、讨论,练习这一环节中设计了让学生根据班级同学情况编一道百分数应用题的开放练习,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学生所提的问题就不再像许多课本上或课外练习书上常看到的“男生占全班的百分之几、女生占全班的百分之几”,有的学生说先调查一下班级中同学们参加兴趣小组的人数,再算一算参加兴趣小组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有的说统计一下班里有多少同学家中有养牛,算一算养牛的家庭占全班家庭总数的百分之几,也有的说统计一下我班的独生子女数,算一算班中家庭做生意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相结合它必将焕发生命的活力,学生也将真正享受数学带来的快乐。
从实际效果来看,不同的学生就有不同的思考方式和解决方法,使学生的个性学习发挥的淋漓尽致。更培养了学生自己收集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我觉得在教学中应对学生多一份“放手”的信任,少一点“关爱”的指导,让学生自己寻找问题解决的策略、学习的方法,有头脑、有个性、有能力的学生才能应运而生。
百分数应用教学反思14将数学内容“生活化”。“数学源自生活而应用于生活”本节课设计上充分体现新课标理念,从引入、新课、巩固等环节的取材大都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例题从生活中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探究,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又能运用掌握的知识去研究解决生活的其它数学问题,突出数学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
教学过程中,我还注意要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避免死记硬背,在学生明确增加百分之几的意思后,还鼓励他们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百分数的意义解决问题,而不是依靠记忆类型和套用公式来解题,借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实际,有效地理解了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实用价值。
课后有很多遗憾,比如上课节奏把握不好,后面练习过紧,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消化、理解新知识,学生的学习效率仍需要提高,练习题里没有时间让学生画线段帮助自己充分理解、巩固,学生的语言表达并不很准确等,缺乏评价性、激励性的语言。
百分数应用教学反思15《百分数的应用》这一课是以理解“增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从而加深百分数意义的理解为目标的,重在让学生提高数学的运用能力体会百分数与生活的'联系,同时加强画图策略的运用。
在探讨水的体积和冰的体积问题中,学生自主分析,借助画图的形式理解题意,寻找数量关系。学生绘制的图形格式多样,学生在自由的思绪中构建框架,准确摸索解题思路,在无声的激情中体验数学乐趣。
此课我先复习了小数、分数、百分数的互化,然后以雪景为线导出课题,学生在美丽的雪景中兴趣得到了激发,十分活跃。我在课前做了两次水与冰体积对比试验并记录下来,让学生去比较。本次课我极力引导学生想画图、会画图、会读图,意在让学生养成画图的习惯,加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借此让学生在日后解决增加或减少百分之几等问题上能游刃有余。本课我还存在些许问题需要改进,如在解释冰的体积比水的体积增加的5立方厘米占谁的百分之几的问题上停留过长,引导篇幅过长。日后我会在处理上再注意把控好每个环节的时长与说辞。
十分高兴能开这一堂课让我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同事的悉心指导让我在处理课堂的问题上更有把握,谢谢教研组的同仁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