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掌握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学会用物理知识来描述生活中声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发声的物体在振动,且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难点】
摩擦力的方向时阻碍相对运动的方向。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媒体播放:海涛声、砂轮与工件的摩擦声、优美的歌声、琴声、锣鼓声、神奇的超 ……此处隐藏1793个字……传播
D、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3、声速
(1)情景设置
当你面对着障碍物大喊一声,过一会儿能够听到你的声音,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
其实,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的,我把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声速描述声音们传播的快慢。
阅读课本p15“小资料”,并比较声音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的传播速度。
(2)声速公式:v=s/t。其中v表示声速单位是/s(读作米每秒);s表示距离,单位是(米);t表示时间,单位是s(秒)
完成p16“想想做做”
(3)知识小反馈
①、敲一根长长的铁管,能听到几次响声?分别是从那里传来的?
②小明对着高山大喊了一声,经过3秒后听到了自己的回声,则小明离大山的距离大约是多少?(v=340/s)
4、本节知识小补充
(1)回声
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发生反射形成的,人耳能区分回声和原声的时间间隔为0.1秒。
计算:能听到回声的最短距离是多少?
已知:v=340/s,t=0.1s
求:s
解:s=vt/2=340/s×0.1s/2s=17
答:能听到回声的最短距离是17。
(2)雷电
打雷和闪电同时发生,我们总是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为什么?光速比声速快。
对学生活动结果进行点评。
教学小结
小结本节内容,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
作业设计
1、“动手动脑学物理”中的1、3、4、5。
2、完成配套练习册中相应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