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团圆媳妇之死》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团圆媳妇之死》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团圆媳妇之死》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萧红及女性作家作品。
2、把握《呼兰河传》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色。
3、分析人物形象,学习掌握小说的叙述视角。
4、把握作品主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分析人物形象,学习掌握小说的叙述视角。
2、把握作品主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揭示小说的深刻主题。
〔教学过程〕
(一) 学生演讲,点评,情境导入
(二)结合课题,提出阅读问题
1、小团圆媳妇是怎样的一个人?
2、她是怎样死的?
3、她为什么会死?
4、谁要为她的死负责?
(三) 初读课文,走近团圆媳妇
过渡:作者塑造的众多的人物中,谁的遭遇让你的心里有一种被刺痛的感觉?(团圆媳妇)什么叫团圆媳妇呢? —童养媳—旧社会的产物,一个听起来就让人 ……此处隐藏6037个字……戏、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这些不无蒙昧的习俗,在萧红笔下,有着诗的色彩。
4、对人的描绘。
写冯歪嘴子,在别人绝望的眼光里,“一看见他的大儿子会拉着小驴饮水了,他就立刻把那含着眼泪的眼睛笑了起来。”充满了诗意的情怀。从线索的贯穿上。作品已没有明显的叙事脉络,而是以“悲凉”“凄凉”为统摄,情节在作者哀怨深沉的情感语流中向前推进,甚或已退到了诗外。萧红从独特的审美角度创造了优美的小说意境,并形成了自己多彩而奇特的抒情风格。
探究四:同样是写一群麻木的人,萧红和鲁迅有什么不同?
参考理解:
和鲁迅一样,萧红对封建传统思想有着批判揭露,可她的笔触更平静、漠然,甚至让人惊悸于那种平静、沉默下的麻木。她更多哀其不幸,而少了些怒其不争。她从生存本身意义上展现人们的生存困境,视角独特。她用一种较为包容的眼光看特愚昧的故乡,看待那些麻木的心灵,没有鲁迅那种振聋发聩的呐喊,但有作者悲悯的目光,在那些表面温和平静的故事里头,有着撞击人心的悲凉。
鲁迅展示的是人物灵魂的麻木,笔触着力在社会层面和文化层面,对于生命层面的麻木,鲁迅小说没有自觉地涉及。而萧红戳到的是生命层面的痛穴,“他们就是这类人,……逆来的,顺受了。” 萧红的表现的是更加本原、更加永恒的苦难,她从存在的意义将生命意识的麻木写到了极致。
在整个探究过程中,穿插着教师的点拨和学生间的讨论,有读有说有写有查,所以探究过程应该是学生认识丰富和提升的过程。
课后作业:
1、利用早读时间,分主题交流个人的探究所得,利用橱窗展出其中部分优秀作品。
2、思辩题:对人性的丑陋应悲悯还是痛击?可利用班会课或读书课搞一场小型辩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