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慰藉》说课稿
《心灵的慰藉》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
《心灵的慰藉》一课是湖南美术出版社高中美术鉴赏第二单元第三课的内容,主要内容是从中西方佛教与基督教艺术方面进行分析,了解中国佛教艺术—石窟艺术的艺术形式与所表现的观念以及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深化对于美术创作的影响。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对宗教艺术的认识,养成尊重多元文化的意识,由于本课的内容较多,故本课的说课选取第一课时的内容即中国佛教艺术方面的内容。
二、学情分析
经过初中三年的学习,高中的学生已有一定的美术感受力,对中国的石窟也有初步的了解,能够欣赏一些美术作品,但是对佛教艺术的认识仍然是非常浅显的,所以,必须借助大量的有关的图片与一些有趣的故事启发引导学生来增强他们对于佛教艺术的认识。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宗教与美术的关系,并且认识宗教对美术创作的影响,对宗教美术的作品能够自主的欣赏。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讨论能够对佛教有一个基本的了解,通过四大石窟的探讨体会宗教美术作品对人的精神影响和作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并感受宗教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正确对待宗教艺术,养成热爱本民族文化与尊重多元文化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欣赏建筑艺术的方法,着重了解建筑是如何体现一定的思想观念,以及三大宗教建 ……此处隐藏2826个字……生过大量的佳作。比如中国的四大石窟、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建筑与雕塑、巴黎圣母院等等。对于这些作品,如果我们对它们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背后特定的宗教观念不了解的话,我们是很难理解这些作品的。所以教材中选择了一些中西方有代表性的宗教作品,通过对这些作品的分析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让学生了解宗教是如何对美术创作产生重要的影响的。
教材主要以石窟艺术为例,介绍了中国的佛教艺术。其中包括最早的新疆克孜尔石窟,以及被称之为中国四大石窟的敦煌莫高窟、大同石窟、龙门石窟。教材在介绍这些石窟的时候,主要介绍了这些石窟的发展历史,有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以及它们的演变等等。在这些介绍中贯穿了一个重要的问题,也就是宗教艺术本土化的问题,也就是艺术家们如何按照中国人的欣赏习惯将从国外传入的宗教形象处理成本土的形象,以适应宗教信仰的需要。因为只有理解了这一点,我们才能了解为何中国宗教艺术中的形象在经历了几个朝代之后,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教材中在讲到大同石窟和云冈石窟的时候,谈到其中的佛像象征着统治者或者按照统治者的形象修建的,这表明在古代统治阶级对宗教的重视。
而在世界的其它地区,宗教也对艺术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很多辉煌的美术作品都是在神话观念的影响下产生的。像古希腊时期建筑的代表作雅典卫城就是如此。而在教材所列的图片中,古罗马的万神庙也是这方面的一个代表之作。而随后基督教的兴起,也带来了艺术创作的某种繁荣。像中世纪在欧洲各地出现的大量教堂建筑、宗教绘画等等,都是为了宣扬基督教而出现的,而今天它们都已经变成了美术珍品。在这方面,教材中主要介绍了哥特式建筑和乔托的绘画作品。除此之外,信仰的东方工匠也在宗教许可的范围之内创造出了精美的宗教艺术作品。